儒家思想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深深植根于华夏民族子孙的心中,成为国人价值观的主导。即使不能准确的说出其出处,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能随口说出不少《论语》中的句子,比如“巧言令色”、“三十而立四十不惑”、“既往不咎”、“过犹不及”、“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三思而后行”、“欲速则不达”、“名不正则言不顺”等等。孔子作为儒家思想的创立者,其言论在传播中,由于时过境迁或者被断章取义等原因,许多观点被曲解了,或者被片面理解了,还有的不是孔子的思想观点但被强加给孔子了,笔者在此做了一些搜集整理。
一、“言必信行必果”,成为许多人言行一致说到做到的座右铭,被当做诚实守信的最高境界,其实后面还有一句,“硁硁然小人哉”,“硁硁(keng一声)”是敲击石头的声音,引申为像石头一样坚硬。子贡问孔子,怎样做才可以叫做“士”呢,孔子指出了士的三个层次,从高到低分别是“保持自己行为的羞耻之心,出使国外不辱君命”;“宗族称赞他孝敬父母,乡里称赞他尊敬兄长”;“说到做到,行动坚决,这是不论是非黑白只管贯彻自己言行的小人”。可见,孔子对于“言必信行必果”不是持完全的肯定态度。孔子与弟子周游列国途中被匡人围困,被逼签约承诺不能去往卫国后才被放行,子贡问孔子,这个盟约可以违背吗,孔子回答,被逼迫所签的违背道义的盟约,不必遵守。春秋战国时期,姜小白(齐桓公)和自己的亲兄弟公子纠争夺王位,辅佐公子纠的是召忽和管仲,公子纠失败被杀后,召忽殉主自杀了,而管仲转而辅佐齐桓公,弟子们问孔子,召忽守节守信为主而死,而管仲转投政敌不算是有仁德吧?孔子说,管仲辅佐齐桓公成就霸业,多次主持诸侯会盟,使百姓免受战争之苦,社会取得进步,管仲做法符合大义,那些为了所谓的小节小信而自杀于荒郊的人怎么能比呢。
二、“三思而后行”,被认为是做事要深思熟虑,而实际上,孔子对此是持反对态度的。原文是“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季文子是鲁国大夫,他每次做事之前都要考虑多次才做决定,孔子说,考虑两次就可以了。孔子的观点是做事不能优柔寡断,举棋不定会坐失良机。
三、“愚不可及”,这是我们形容一个人愚蠢经常用到的一个词,《论语》原文是,“子曰:‘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宁武子是卫国大夫,孔子说,国家政治清明时他就聪明,政治昏暗时他就装傻,他的聪明,别人可以赶上,他的装傻,别人就赶不上了。可见孔子并不是说宁武子愚蠢,装傻是聪明的更高的一种境界。孔子在谈到弟子南容的时候说,国家政治清明,他有官做,政治昏暗时,也不会受到刑罚,于是把自己的侄女嫁给了他。“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是孔子为官的政治智慧。
四、“三十而立”是我们经常说的一句话,现在大部分人理解为“立业”。实际上孔子说的“立”不是“立业”。这是孔子老年时期回顾自己的一生时说的。原文是“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子曾经说过“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在教育儿子孔鲤学习周礼时说,“不学礼,无以立”,孔子说自己在三十岁时学礼圆满,说话办事可以熟练地应用礼,言行得当,做事通达。
五、“父母在不远游”曾经是有人不去外地工作或者谋生的借口,而实际上孔子的原话后面还有一句,“游必有方”。对于后一句有不同的理解,有人理解为要事先告诉家人自己去的地方(方便父母有事的时候去寻找),有人理解为远行要有正当的理由,不论哪一种理解,孔子在说这句话的时候还是给我们留下了充足的余地,不能成为拒绝离开家乡的借口。
六、“学而优则仕”曾经作为孔子“读书做官论”的思想而受到批判,实际上这句话不是孔子说的。《论语子张篇》中,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意思是,做官以后如果有余力就去学习,学习有余力就去做官。学习的成果要到实践中去检验,子夏的观点孔子应该是认可的。这里并没有说“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事实上孔子及其弟子并不是一心为官。孔子有个学生叫做闵子骞,季氏想让他去费地做县长,闵子骞推辞,对前来劝说的人说,“请你想法为我辞掉,如果再有人来劝说,我就离开鲁国到齐国去了”。孔子另一个学生漆雕开,孔子让他去做官,漆雕开说,“我还没有学好,对于做官还没有足够的信心”,孔子听了很高兴,认可他的说法。
七、“三人行,必有我师”,也是我们经常说的一句话,意思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我们要善于发现并学习别人的长处,原文后面还有一句,“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我们不但要善于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能发现别人身上的缺点并改正,避免自己身上出现同样的问题,这样就全面了。
八、“老而不死,是为贼”,被有的人用来嫌弃老人。这句话是孔子说的,不过当时有所特指。孔子的一个发小叫做原壤,这人性格比较另类。原壤的母亲死了,孔子去帮忙安葬,谁知原壤不但不伤悲,反而站在棺材上唱起歌来。孔子老年以后登门拜访他,他伸开双腿坐在地上,在那个时代这是非常不礼貌且没有教养的形象,孔子生气地数落他,“你小时候不尊敬兄长,长大了毫无建树,老而不死,真是个祸害”,边说边用拐杖敲打他的小腿。事实上孔子对老人很尊敬,《论语乡党篇》中介绍,孔子在和同乡老人一起吃饭饮酒时,一定要等到老人吃饱离席后才起身离席。
九、“以德报怨”被许多人当成是孔子的观点,实际上孔子不赞成以德报怨,对此观点,他曾经反问“何以报德?”。孔子的观点是“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十、“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被许多人认为是孔子的观点,实际上,孔子从没有说过类似的话。孔子非常注重孝道,《论语》开篇的第二句,是孔子的门生有子说的,“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仁”是孔子思想的中心,“孝悌”被看做是“仁”的基础。在《论语为政篇》中,集中罗列了孔子对于“孝”的四个不同方面的回答。不要违背礼节,对父母的侍奉、葬礼、祭祀都要依礼而行;做父母的只是为子女的身体健康担心(其余的问题不用父母操心);心存敬意地去孝敬父母,不能像养狗养马一样只是喂养;在父母面前要和颜悦色,只是做到为父母做事,有酒饭长辈先吃,是不够的。在这里没有提及有无后代。“不孝有三”最早见于《孟子(离娄上》,“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这句话的意思是,不孝的表现有很多,以不尽后辈的义务为最,舜不告知父母就娶妻,就是不尽后辈的义务。“无”的意思是“不尽……的义务”,“无后”就是“不尽后辈的义务”。舜娶了尧的女儿娥皇和女英,但当时没有告知父母并取得其同意。到了汉代,赵岐所著的《十三经注疏》中说,“于礼有不孝者三,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家贫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三者之中无后为大。”意思是,一味顺从,父母有过错而不劝说,使他们陷于不义之中,这是第一种不孝;家境贫穷,父母年老,自己却不去当官吃俸禄来供养父母,这是第二种不孝;不娶妻生子,断绝祖上香火,这是第三种不孝。自此,“无后”就被曲解成“无后代”了。
十一、“三纲五常”经常作为封建糟粕而受到批判,“父为子纲、君为臣纲、夫为妻纲”的“三纲”和“仁义礼智信”的“五常”是封建社会的伦理道德,特别是“君让臣死臣不得不死”更是受到诟病,但是这不是孔子说的,而是汉代的董仲舒提出的。《论语》记载,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就是说君要象君,臣要象臣,父要象父,子要象子。孔子认为君臣父子之间,“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父慈子孝,君臣、父子要各自尽自己的义务,守好自己的本分,做好自己的事情,孔子并没有提到“君为臣纲父为子纲”的观点。
张洪山
二零二二年五月于潍坊商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