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西周时期,周天子就会召集诸侯会盟,以此确认君臣关系或确定某些共同的约定,只是那时还没有歃血的记载。
到了春秋时期,周王室衰落,诸侯争霸之下,“会盟”成了大国之间协调关系、确立霸权的重要手段,“歃血”才逐渐成为盟会的核心仪式。
毕竟没有了周天子的权威约束,诸侯们需要一种对各方都比较保险的方式,来提高对方的信任。
当时的人们认为,“血”是生命的本源,承载着生灵的“精气”,一同将“精气”吸入体内,就像彼此将生命与承诺捆绑在一起,一旦违背誓言,就会受到上天惩罚。
而且这种仪式也并非随意而为,它有着严格的等级和程序。
据史书记载,春秋战国时期若诸侯结盟时,诸侯用牛血、大夫用狗血、士用鸡血,可见不同身份使用不同的牲畜,以示尊卑有序,但不会使用人血。
首先,盟誓各方得先确定吉日良辰,并设立祭坛,供奉天地神灵。
其次,宰杀牺牲(盟誓所用牲畜),将血盛于专门的器皿中,之后主盟人率先诵读盟约内容,接着割下牺牲的左耳,继续放血。
随后,参与盟誓者按照地位高低依次上前,用手指蘸血涂于口唇,或者饮下少量血酒。最后,盟书与牺牲一同被埋入地下或沉入河中,象征着天地神明共同见证了这一誓约。
比如《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中“毛遂自荐”的故事,其中就有关于“歃血为盟”的记载。
说在公元前257年,秦国围攻赵国,平原君奉赵王命出使楚国,希望联合楚国共同抗秦。在众多门客中,一个名叫毛遂的人主动请缨,最终成功说服楚王。
在盟誓仪式上,毛遂手捧铜盘,盘中盛着鸡、狗、马的血,对楚王说:“王当歃血而定从,次者吾君,次者遂。”
意思就是,请楚王先以血为誓,接着是他的主人平原君,最后是他自己,三人依次完成仪式,从而正式确立了合纵抗秦的盟约。
来源:“有趣冷知识”
作者:佳遇秋杨
编辑:马京京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