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1990年意大利世界杯的15号、1994年美国世界杯的10号,还是1998年法国世界杯的18号:在经历过90年代的人们的集体记忆里,巴乔永远身披蓝色战袍。在这个语境下,这件战袍早已超越了“国家队队服”的意义,成为整个意大利的象征。
因此,描述巴乔绝非易事——亲历过他时代的人早已对他了如指掌;而那些因地域或年龄原因未能亲身体验的人,即便认可他是绝对的冠军级球员,也难以理解他身上散发的光环。即便在他退役20多年后,这道光仍能让人热血沸腾。
即便犯错,依旧被爱
整个90年代的意大利,无论孩童、青少年还是成年人,留马尾辫的人都越来越多——这一切都源于整个国家对巴乔那份发自内心的热爱。尽管他从未带领国家队赢得世界杯,但他始终拼尽全力。
在足球愈发商业化、纯粹体育属性逐渐淡化的年代,巴乔成了传统的象征,成了坚守纯粹的支柱。巴乔首先是人,其次才是球员——即便犯下代价惨重的错误,他依然能被人们深爱。
即便如今,许多意大利人仍会告诉你:1994年世界杯决赛点球大战负于巴西后,他们流下的泪水是为巴乔而流——是他罚丢了那记决定性的点球。这个错误,巴乔从未原谅自己,但或许正因为这份自责,所有人都选择了原谅他。
但人们的共情不止源于巴乔的愧疚。更重要的是,若没有这位象征核心的10号,意大利根本无法闯进决赛。当那个曾让你燃起梦想的人犯下致命错误时,你心中只会涌起不公感,继而选择坚定地支持他。
关于欧冠的争议
巴乔职业生涯中赢得的荣誉并不算多,这是无可争议的事实。对他这样级别的巨星而言,3次联赛冠军和1次欧联杯冠军,实在太少。
但足球是团队运动,若仅凭(或主要依据)奖杯数量来评判一名球员,这种做法本身就不可取。
比如,在讨论巴乔是否能跻身意大利顶级球员殿堂时,批评者总会说:“巴乔从未赢得过欧冠冠军。”
但他们刻意忽略了一个事实:90年代的欧冠联赛(以及此前的欧洲冠军杯),同个国家最多只有1支球队参赛(除非卫冕冠军未能保住国内联赛冠军),远不像现在这样,同个国家能有4支、5支甚至6支球队参赛。直到后来,欧足联才开始逐年允许更多同国球队入围。
90年代的意甲是世界上竞争最激烈的联赛,巴乔职业生涯仅两次参加欧冠:一次是1996-97赛季效力AC米兰时,另一次是1998-99赛季身披国际米兰战袍时。
即便如此,他仍在11次欧冠出场中打进5球。其中有一场令人难忘的比赛:当时国际米兰的教练吉吉·西蒙尼(Gigi Simoni)麾下的球队状态平平,他却选择让巴乔坐满替补席,直到比赛最后时刻才派他上场。
结果如何?巴乔用一记制胜双响淘汰了皇家马德里。
坚守家乡附近
人们有理由好奇:为何巴乔会选择在职业生涯的某段时期加盟知名度较低的球队?为何即便加盟AC米兰或国际米兰,他也未能获得教练的完全信任?
答案从未被直接提及,但只要仔细品读“神圣马尾辫”(巴乔昵称)的自传,认真聆听他的一些采访,答案便会浮现。
巴乔固然是职业运动员,但罗伯托·巴乔更热爱踢球本身。为了能以最好的状态享受足球,他希望在一个理想的环境中踢球——无论是竞技层面,还是纯粹的人文层面。
你觉得他找不到国外顶级俱乐部的高薪合同吗?甚至在日本,当时的“日出之国”哪怕只为让他踢一场球,也愿意为他提供丰厚报酬。
但他选择留在家乡周边地区,这是一种生活方式的选择。这绝非缺乏野心,只是他追求的是不那么传统的目标。
他在自传《天空之门》(Una porta nel cielo)中解释道:“能让我重启职业生涯的球队,必须满足三个条件:首先要参加意甲联赛;其次要离家近;最后要能保证我有合理的出场时间。”
“这就从一开始就拒绝了所有国外的邀约——在意大利之外踢球,就意味着我必然要告别国家队。”
破碎的世界杯梦
说到底,巴乔的心始终与蓝衣军团(意大利国家队昵称)紧密相连。2000年夏天,他选择加盟布雷西亚,终极目标就是为了获得2002年日韩世界杯的征召机会。
对于年轻人来说,或许难以理解当时的情况:出于一些至今仍说不清的原因,在当时,选择去国外踢球,就意味着默认自己会被意大利国家队忽视。
吉安弗朗哥·佐拉(Gianfranco Zola)和詹卢卡·维亚利(Gianluca Vialli)在英超切尔西表现出色时,就遭遇了这样的情况——巴乔很清楚,自己若去国外,也会面临同样的命运。
当然,即便他始终保持着高水平,最终还是被无情忽视了。
特拉帕托尼的冷落
尽管巴乔在布雷西亚度过了两个出色的赛季,但当时的意大利队主帅乔瓦尼·特拉帕托尼(Giovanni Trapattoni)仍将这位前场组织核心排除在2002年世界杯大名单之外,这一决定在意大利国内引发了举国哗然。
要知道,国际足联当时决定将世界杯参赛大名单人数增加到23人,这对特拉帕托尼和巴西队主帅路易斯·菲利佩·斯科拉里(Luiz Felipe Scolari)而言,无疑是明确的机会——他们可以将两位在亚洲极具人气的球员招入队中:巴乔和饱受伤病困扰的罗纳尔多(Ronaldo)。
斯科拉里抓住了这个“外卡名额”,召入了罗纳尔多,而罗纳尔多最终成了那届赛事无可争议的明星。
但巴乔却没有得到救赎的机会。2002年世界杯落选,成了他国家队生涯中仅次于1994年罚丢点球的最大遗憾。
他本身就是一种情感
当米歇尔·普拉蒂尼(Michel Platini)将巴乔形容为“9号半”时,他或许无意间给了巴乔那个时代足球运动员能获得的最珍贵赞誉之一。
在巴乔踢球的年代,前锋的定位清晰分明:要么是组织者,要么是射手。伪九号、影子前锋的概念,还要等很久才会出现。根据球员是具备进球本能还是创造天赋,你要么是负责进球的9号,要么是负责创造机会的10号。但巴乔两者皆能——在他之前,没有任何意大利球员能做到这一点。
普拉蒂尼立刻察觉到了巴乔的独特之处,或许他也想借此强调:80年代标志性的纯10号魔力,正在逐渐消退。但即便如此,在当时意甲场均进球数远低于现在的年代,巴乔仍在452场意甲联赛中打进205球——这样的进球效率,完全配得上“顶级射手”的称号,这一点毋庸置疑。
若这些还不足以向那些太年轻、未能见证他风采,或因地域遥远、无法日常关注他的人解释巴乔的伟大,我们还可以补充:他是意大利世界杯历史最佳射手;是仅有的5位赢得金球奖的意大利球员之一;是最后几位能以核心身份参加三届世界杯的意大利球员之一;是足球史上最优雅的任意球大师之一;或许还是这项运动中,在运动中控球最细腻的球员。
而且,意大利千禧一代(及其他年代的人)对巴乔的喜爱,绝非集体幻觉,也不是那种将青春记忆美化的怀旧效应。巴乔不仅是他那个时代最优秀的球员之一,更是足球史上最伟大的球员之一。
但他又不止于此,因此才难以用语言描述。因为巴乔过去是、现在依然是一种情感的象征——正因如此,即便只是提起他的名字,世界各地的意大利球迷心中仍会涌起孩童般的兴奋。
秋季图文激励计划返回搜狐,查看更多